查看原文
其他

代表故事|洪南福: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017-06-19 福建民盟


本期话题

民盟福建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于本月下旬召开。届时将有三百多位盟员代表参加本次大会。这些代表中有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勇于探索的科研工作者……在大会召开倒计时之际,小编邀您一同走进这些代表的世界,一起去看一看他们的故事。



人物名片

洪南福,1992年7月加入民盟。高级工程师。曾先后任三明市三元区副区长、永安市副市长、泉州市规划局局长。民盟泉州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泉州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委员会主任,泉州市政协常委,民盟福建省委委员。


52岁的洪南福,身形清瘦,气质清癯,哪怕初次见面,都能感受到他浓厚的学者气息。

上世纪80年代从中国地质大学本科毕业后,以“学海无涯”的求知追求,他两次到象牙塔继续深造,先后全日制求学于吉林大学和同济大学。读博期间的研究项目,两次填补国内空白。1999年,同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同济大学选送参评国务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成为他闪亮的学术标签。

“读博时,天天建模型做实验,项目每天都在促使我脱胎换骨。最终,学位委员会的两名院士对我的论文给予极高评价,这是我学术生涯的首次打分,也引领我走向充满星辰大海般魅力挑战的学术征途。”他这样说。

是的。从那以后,他就以一名学者的刻苦执着,将全部时间精力,投注于城市区域发展的专业领域,一沉就是将近20年。

 

两次临阵“犯傻” 把永安推上省二级城市经济区

出色的学业,让洪南福在校时就收获诸多“橄榄枝”。到上海市浦东规划局领导岗位,就是摆在他面前的就业机遇之一。但这个人人看来可遇不可求的良机,他挣扎再三,最后还是因爱乡恋乡,做了“犯傻”的放弃。

回到福建后的洪南福,先后任职于三明市三元区副区长等岗位。2001年,永安市城建土地工作较为复杂混乱的关键时刻,是在机构改革时按组织的培养往上走,还是临危受命平调到组织最需要的岗位?他选择了后者,成为永安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用朋友们的话说“又一次犯了傻”。

福建10多个县级市中,永安很不普通。

地处闽中山区,永安抗战时曾为福建省会7年之久,是当时与重庆、桂林齐名的抗战文化名城。这段渊源,让永安直到本世纪初,仍是三明区域当仁不让的龙头城市,也被省上寄予厚望,跻身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市。

三明区域龙头城市和综改试验市要怎么规划建设?永安群众对城市的期望怎么才能更好满足?围绕这些问题,洪南福上任后推行实践了一系列大动作。

动作之一,是把永安构筑为了闽中山水城市的典范。系统分析各项综合优势后,洪南福首次明确把永安建设为森林型山水生态城市的战略定位,并积极践行“亲山近水富景观”的城建理念。亲山,大手笔铺上生态绿底,城中也能走近自然、拥抱森林;近水,沿永安母亲河燕江两畔,大量布局公共空间和设施;富景观,用拉高—压低的建筑手法,勾勒出起伏错落的城市天际线,山水城遥相呼应、互不遮蔽。

动作之二,是在新城——永安南区的开发建设上,成功探索出一条避免政府债务危机、加快人口集聚、避免空城出现的路子。在推行老城区、发育区和新城区“分区发展”基础上,洪南福在新城建设中充分运用起了经营的理念和方法。平衡营收上,道路公园、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先建设投用,再拍卖升值后的成熟地块。提升人气上,用优惠政策吸引联建房、商住房开发。过程中,大量城镇居民迁入新区,极大推动永安城镇化进程。

短短两年,永安城市“日日新、苟日新”,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并与泉州、三明等设区市一道成为全省二级城市经济区。永安南区的成功模式,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省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在全省推广经验。

 

三年悬染刺股 为泉州大城市建设完善规划体系

2005年,洪南福再次转换人生坐标,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履新泉州市规划局局长。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宋元时和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1984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后,泉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与东莞、温州并称“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经济总量长期支撑全省四分一强,与福州、厦门鼎立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有着丰富海丝基因、深厚产业根基、广阔国土面积和众多海内外乡亲的泉州,前景可期。

“于情,泉州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于理,泉州是我施展抱负的好平台。”洪南福说,从上任那刻起,他就决心要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状态干好工作。

新官上任三把火。洪南福的第一把火,从编制泉州城市总规“烧”起。总规是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的依据。总规之于城市,就如跑道之于赛跑选手。城市有了总规,才能有序稳健地前行。

系统研究泉州的历史现实,在全省全国大局中的地位作用,并结合城市向海发展的大趋势,洪南福明确提出泉州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总体目标,并以专业眼光将城市空间结构,由原先缺乏重点功能区的“三湾两带”,调整为 “一湾两翼三带”,突出环泉州湾的中心支撑带动作用,体现湄洲湾和环围头湾作为城市发展腾飞的两翼动力作用。此外,在原战略提升、预留两带基础上增加战略辐射带,实现中心城市对泉州腹地乃至内陆省市的辐射支撑带动,赋予区域中心城市真实内涵。因此撰写的论文《区域空间整合,构建滨海中心城市——环泉州湾城市带规划发展战略的思考》,在国家级规划权威刊物《城市规划》上发表。

这个科学明晰的总规案例,得到时任建设部主管规划领导的高度赞许。他甚至在汇报中饶有兴致地追问:“你怎么想出来的?”

洪南福已忘了当时的回答,但他心里清楚,这里面既有长期浸润熏陶的专业素养,也是不吝时间精力的殚精竭虑。三年多时间里,从吃着盒饭进行的集中讨论,到午1点、晚1点的下班时间表,城市总规的草稿里,有他澎湃激荡、不舍昼夜的身影。那种上厕所都没时间的忙碌,他至今记忆犹新,并珍视为生命中的吉光片羽。

总规之外,从分规、控规到修规,洪南福组织技术骨干,多层次、全方位研究。聚沙成塔中,泉州城市规划体系快速建立和丰满,实现了由几乎空白到大体完善的跨越。

第二把火,“烧”向塑造泉州城市个性。众多周知,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而泉州正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富集区。保护和打磨好泉州城市文化个性,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洪南福的主导下,《闽南(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课题研究组正式成立,他本人担纲组长,还一线深度策划主题架构,把关研究成果。

这项饱蘸心血的课题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被优秀建筑专业出版社——同济出版社系统结集出版。其中的城乡色彩规划研究子课题,获得2007年度中国城市规划色彩大奖。更棒的是,这项研究还从宏观层面制订了泉州城市规划导则,从微观层面指导建筑符号和色彩的应用,在泉州之后的城建项目实践中,“神似”式传承发展闽南建筑文化,塑造提升泉州独特城市魅力。

第三把火,“烧”向提升服务水准、整肃行业风气。在洪南福力倡下,“两紧两松”的新气象蔚然成风。两紧,房地产容积率等经济技术指标,一律纳入强制性内容执行,开发商头上的紧箍咒紧了;规划服务产业提速增效,市县两级业务科室绷紧了服务弦。两松,老城区危房改造有了突破口,群众住房难和住房“险”松了一口气;“三日制”、“三突破”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企业群众办事轻松了。

还有市民参与规划的探索。规划界都信奉,“最好的城市规划,是市民、专家和官员互相妥协的结果”。但由于多方原因,市民声音在国内城市规划中普遍较弱。期间,洪南福推动泉州在福建省率先建立规划听证,探索市民、专家、官员互动规划、共同决策的机制,这样一来,有效保障了公众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等权利,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也更接地气,更以人为本。

事实证明,这三把火,勾画泉州大城市蓝图,指明打造城市个性的方向,锤炼锻造了规划队伍,但也为洪南福“烧”出不少烦心事。为以身示范,他曾给自己立下“死规矩”——绝不接受开发商吃请。无计可施的开发商,多次跑到他南安老家,向他老母亲扬言示威施压力,却没料到他还真是一粒软硬不吃的“铜豌豆”。

 

始终不忘初心 参政议政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2009年10月底,洪南福调任泉州市政协,出任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岗位和职责发生很大变化,洪南福却每每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曾是学霸的他,再一次发挥善于钻研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擘画非常睿智。”洪南福说,近年来,绿色发展纳入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生态城市日渐成为受国际认可的理想城模式,都说明城市发展之路,正从经济化转型为生态化。简单来说,传统城市规划以布局经济活动空间为侧重点,而未来城市规划,更重视保护利用好生态资源,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晋江、洛阳江这两条泉州母亲江的景观整治就是他力推的生态专题。在他的呼吁争取下,这个专题被列为2014年度泉州市政协委员年度视察活动,和泉州市政协与市政府首次联合开展事前协商活动之一,许多建设性意见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通过媒体发动的“我为两江景观整治献计策”等,在社会上引发很大影响。调研形成的《推动泉州两江景观整治》报告,在福建省《政协天地》发表,两江景观保护和整治如今已成为泉州全社会共识。

围绕生态文明主线,洪南福还不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调研专题,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协常委会当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其中,《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原理的生态规划——以环泉州湾生态城为例》等文章发表在重磅级专业刊物《城市规划》上;《环泉州湾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等,发表于福建省《政协天地》,还在当年泉州市政协大会上作大会发言。

大城市发展中的潜在危机课题,同样牵动他。城市怎么避免在暴雨中变城水城?是否要继续建设提升城市系统避难空间?围绕这些问题,洪南福积极参政议政、未雨绸缪提出专业意见,逐渐让党委政府重视起这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领域。其中,《综合防救灾理念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发表于国家核心学术性科技期刊《安全与环境工程》。

“奔走国是、关注民生”。这是政协委员的职责使命,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优良传统。时隔近30年,洪南福仍清楚记得,在长春读硕时,一位学识渊博、专业素养精深的教授,刚好是民盟成员。正是在这位教授的影响下,他逐渐了解民盟的历史和作为,通过字里行间走近原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进而深深为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独到见解、精辟论断以及巨大贡献所折服。“从此,我仿佛与民盟人有着一份惺惺相惜,也将民盟视作为尽一己之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理想平台。”洪南福说,如愿加入民盟后,他如鱼得水,不管从学术还是情感上,都找到了组织。毕业后回福建,因通讯等原因,组织关系一度迁移失败。但坚定成为民盟成员的他,仍想方设法在永安补办了手续。以无愧于民盟人风骨的自我加压,多年来,洪南福始终要求自己坚守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更以一份深沉的民生情怀,在政协履职生涯中,“不遗余力、不留遗憾”地推动公租房规划建设、用水管网建设的民生议题。

“1961年,一本后来风靡建筑规划界的书籍《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正式面世。”洪南福说,该书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城市多样性的条件、城市衰退和更新的动力,说明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少一些主观、主官意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这半辈子所做的,和未来将继续为之努力的,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穷我一介书生所学,践行推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